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2014两岸人文对话”在杭州举行

来自 2014-10-17 15:18:05

 图片1.jpg

 20141014日, “2014两岸人文对话在杭州师范大学举行。两岸学者围绕中华文化对当代教育的意义展开对话。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北京高占祥文化艺术基金会名誉理事长高占祥,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董事长钱复,国台办副主任、中华文化促进会顾问叶克冬,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王石,驻会副主席金坚范,秘书长张玉文,副秘书长韩煜,杭州市市长张鸿铭,杭州市政协主席、杭州中华文化促进会名誉顾问叶明,杭州市政协副主席、杭州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张鸿建,杭州市政协副主席、杭州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汪小玫,我会理事长高青以及杭州各学校师生代表500余名出席活动。开幕式上,张鸿铭、高占祥、叶克冬分别致辞。

 

图片2.jpg

 

张怀西说,尽管两岸社会制度不同,但是从传统到现代到全球化,过程是一样的,所面临的困难、阵痛、烦恼、问题也有很大程度上的共同点。从这个角度看,如何继承传统,继承优秀的、有发展前途的传统,就成为我们共同的课题。希望两岸人文对话能够不断地举行下去,借此深入探讨共同关注的问题,交换看法,深化两岸知识界、学界、文化界的交往和友情。

 

图片3.jpg

 

高占祥在致辞中讲到,历届两岸人文对话举办地都选在学校,表明了我们把提升两岸人文水平的重地放在学校,放在教育和未来,年青一代代表着未来。今年教师节,习总书记谈到所谓去中国化的问题,谈到的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问题,集中反映了两岸教育界、两岸学者的长期关注、长期担忧、长期思考,以及大家的共同向往。他的心,他的想法,和我们联在一起,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

 

图片4.jpg

 

张鸿铭在致辞时说,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加快经济发展和改善保障民生的同时,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融入和体现,通过中小学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辑以及开展经典诵读等,陶冶学生的人格和情操,打牢学校教育的传统文化基石。近年来,杭州和台湾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成果丰硕。海峡两岸文同畴、脉同源,希望两地教育界进一步携起手来,发挥各位专家学者的聪明才智,深化交流,深化合作,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好发挥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重要作用,作出示范和榜样。

 

图片5.jpg

 

叶克冬最后表示,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是教育的基础和内容。今天两岸专家学者选择中华文化与当代教育作为人文对话的主题,源于我们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渊源,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已经镕铸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之中。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责任,而传承中华文化的希望在于两岸的年青一代。相信本次探讨将为本年度的两岸人文对话献上累累的硕果。

 

图片6.jpg

 

  开幕式后,“2014两岸人文对话活动正式开始,上半场由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执行长刘瑞生主持。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刘梦溪首先发表了题为国学和国民教育的主题讲话。经济的问题在于文化,文化的问题在于教育,他提到今天的国民教育不能缺少这些基本的价值理念,这也是我们跟西方进行思想对话的资源。他建议学校应该开设国学课,小学从《论语》学起,应该让《六经》成为中华儿女的识别符号。随后,台湾大学经济系名誉教授孙震以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为题发表讲话,他从传统到现代审视孔子教育思想,探讨重知识、轻品德的社会后果。最后,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周洪宇教授阐述了中华文化对新轴心时代教育的意义,他提倡从新文化观看中华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从中华文化历史传承中找寻传统教育的精神回归。

 

对话下半场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王石主持。台湾嘉义大学创校校长杨国赐首先发言,他强调,教育的理想在于发扬人性,重视人格感化,以建立仁治国家,促进世界人类的幸福与和平。随后,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何俊从教育实践角度思考国学教育制度化的路径,他认为小学阶段以古代语言文学为主,历史为辅;中学阶段以史学为主,文学为辅;大学阶段以经子为主,文史为辅。国学课目在知识传授中,注入礼仪内容,力求知行合一,古今融贯。台湾华梵大学校长朱建民发言题目是教育的变与不变,他对不同时代的学习内容与方式、如何寻找有效的学习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阐释,力求寻找适用与当今的传统文化教育。

图片7.jpg

 

  最后,钱复与张怀西作为综述人为两岸人文对话作总结发言。钱复先生谈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今的教育特别重要,但传统的教育方法也不完全适合,中华文化是有缺失的,需要想办法将传统文化进行更新。21世纪一定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世纪,在微观层面,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宏观层面,要复兴中华固有文化,恢复国人的文化自信。张怀西谈到,尽管两岸的社会制度不同,但是从传统到现代到全球化,这一过程是一样的,所面临的困难、阵痛、烦恼、问题恐怕也有很大程度上的共同点。从这个角度看,如何继承传统,继承优秀的、有发展前途的传统,就成为我们共同的课题。他希望两岸人文对话能够不断的举行下去,借此深入的探讨共同关注的问题,交换看法,深化两岸知识界、学界、文化界的交往和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