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高占祥又一力作《仁义礼智信(简明读本)》面世

来自 2019-03-28 13:23:50

图片-001.png 

  日前,有当代“文化苦行僧”之誉的著名学者、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继《处世歌诀》《新三字经》《新弟子规》等系列蒙学著作后,又一部力作——《仁义礼智信(简明读本)》面世。

图片-01.png

该书积累了作者几十年研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心得,以“中国应该站在世界道德高地”的雄心壮志,对于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仁义礼智信”(也称“五常”,下同),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的实际,进行了通俗、易懂、简练又不失学术精深地阐述,并呼吁全民学“五常”、懂“五常”、兴“五常”,把“五常”精神发扬光大。

 

在谈到为什么要写这部书时,高占祥先生说:“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贪污受贿、坑蒙拐骗、弄虚作假等丑陋现象层出不穷,致使道德滑坡,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淡化,仁义礼智信被一些人遗忘,乃至使礼仪之邦的国家形象受到严重的损坏。”而在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五常’贯穿于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发展过程之中,成为中国传统道德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至今闪耀着道德价值的光辉。”因此,他近年来就在考虑写一部有关“仁义礼智信”的书。

 

图片-02.png

本书作者高占祥

 

同时,高占祥先生还透露:前几年虽然就想写“五常”,但“总是思而不定”。后来。他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隔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等论述,进一步坚定了写作信心。

 

高占祥先生最后谈道:大家在学习应用“五常”道德的实践中,要注入新时代的基因,体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融之特征,以适应改革开放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新形势。为改革开放和建设人类的共生道德提供精神维系力,使“五常”成为伦理道德升华的一把钥匙。

图片-003.png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先生,在《仁义礼智信》尚未付排时,即看到了该书打印稿,并欣然为之作序。

 

图片-03.png

高占祥与王石(右1)

 

王石先生首先写道:不管占祥是否还在文化部任职,“高部长”这个称呼可谓如影随形,好像不是他的职务而是他的名子一样,今生今世,无论在哪儿,他永远都是“高部长”。他也总是生活在那个特定的角色里。在位与不在位,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与文化相关,尤其是传统文化。不同的是,他的笔耕更勤了。包括在市区乘车时,手里也每每拿着文稿和笔。三弄两弄,就是一本挺大的书,凡此已超过百种!即使专门的作家,有此成绩者,恐怕也没有几个吧,有吗?

王石先生还谈到《仁义礼智信》的作者为什么写成一本篇幅不是很长的“小书”。他说:“是占祥刻意要小。我想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曾当面向他交待过,希望他和中华文化促会能出版一些普及性读本,普及中华文化的经典。”

 

王石先生在《序》中,特别提到《仁义礼智信》的写作特点,他说:“为了把‘五常'写明白、便于学用,占祥还自创一种体例。”

图片-004.png

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刘梦溪先生为《仁义礼智信》一书,作了洋洋三千余言的《跋》。

 

作为文友,刘梦溪先生首先披露了高占祥写《仁义礼智信》时的身体近况:“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身在医院正与病魔作抗争的高占祥同志,能够写出这样一本书来。他的学识累积,他的勤奋,他的才具,他的文笔,我是知道的。他是文坛的多面手,几十年来他已经写了几百万字的文章和著作。如果是身体健旺状态,何止写出这样一本书,还会有更多的文字从他的笔下流淌出来。但如今他在病中,而且是人们谈而生畏的那种坏东西在侵害着他的身体。”

 

图片-04.png

高占祥与刘梦溪(左1)

 

紧接着,刘梦溪以他丰厚、扎实的理论功底,对于“仁义礼智信”的来龙去脉、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等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对此,高占祥说:“刘梦溪老师的《跋》我读了三遍,感动不已,写得有史有论,把模糊的问题都说透了,让你不佩服都不行”。

刘梦溪先生特别强调:“占祥同志的《仁义礼智信》,抛开汉儒的纲纪之说,直接回到孔子,回到孟子,回到荀子,回到先秦诸子,也就是回到最初的原典,直接对‘五常’之德发凡起例,予以独特的系统解说。”……“我们从此书的结构和题旨内容可以看到作者的苦心孤诣。其作意显然是要把古人的智慧,古代道德的价值论理,用今天的读者更便于接受的方法,转化为当代社会文化建设和个人修为的精神资源。”

刘梦溪先生在《跋》的最后说:“我有幸比较早地看到此书的打印稿本,深为他的顽强的毅力和高贵的文化精神所打动。我认为这是一本适时的书,是一本会受到渴望接受传统文化滋润与熏习的读者由衷欢迎的书。”

                       

李外\文    小青\图